• 网站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杂志简介
  • 杂志导读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通知公告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杂志导读
邮箱投稿
邮政投稿
在线投稿

新闻资讯Notice

  • 我院“二人转艺术研究”获批...
  • 省剧协换届,我院两位同志当...
  • 《戏剧文学》荣获第二届华文...
  • 《戏剧文学》杂志列入“吉林...
  • 省社科规划办对“东北二人转...
  • 《戏剧文学》再次入编《中文...

通知公告News

  • 我院获“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...
  • 胡维革先生来我院做学术演讲
  • 2015年第一次吉剧剧本研讨会...
  • 马少红厅长到省艺术研究院调研
  • 《戏剧文学》列入国家第一批...
  • 我院“学术大讲堂”今天开讲
  • 吉林省戏剧(曲)影视编剧高...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杂志导读 > 2014年 > 10 > 信息摘要

拉场戏的流变漫谈

【出 处】: 拉场戏 流变 东北民歌 二人转 新中国成立 表演形式 民间歌舞 民

【作 者】: 耿瑛

【摘 要】二人转,旧称蹦蹦,也叫蹦蹦戏,别名有棒棒戏、大布衫戏、半班戏、八人班戏等,都有一“戏”字。原来的蹦蹦,主要有三种表演形式:一是一旦一丑对口唱的二人转,也叫双玩艺儿;二是一人演唱的单出头,也叫单玩艺儿,即独角戏;三是扮成剧中人物演出的拉场戏,也叫拉场玩艺儿,多为小生、小旦、小丑的“三小戏”。此外,还有在二人转正戏之前常演的小帽儿、小曲(多为东北民歌)说口(丑逗旦捧,类似相声)及小数子(即快板)。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二人转表演唱、小曲独唱,二人戏、东北民间歌舞(群舞群唱)、二人转坐唱等新形式,被概括为单、双、群、戏四大类型。可以说它是东北土生土长、土色土香、半曲半戏、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转坛上玉帝的女儿戏——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
下一篇:传奇《鸣凤记》丑角戏的生成

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长春市建设街83-2号吉ICP备09007276 Copyright 2010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